2012年8月6日 星期一


儒,道的治國之道的對比

儒家,也就是以孔孟為代表的思想派別,以四書(大學,中庸,論語,孟子)和五經(詩,書,禮,易,春秋)為經典,“儒家者流......遊文於六經之中,留意於仁義之際.....宗師祖尼,以重其言,於道最為高。”
道家,也就是以老子,莊子 為代表的思想派別,以道德經為經典,主張“無為”,重視人的自由
儒,道的治國之道的對比
儒家重視追求治國之道,主張治國以善為本。也就是,國君要以仁治國,“惟命不於常,道善則得之。”國君推行仁政來治國,“民之所好好之,民之所惡惡之,此謂民之父母。”這樣,仁君就會發揚自身的德譽,“仁者以財發身”。道家認為有德的為政者都是“無為”,“太上下知有之,其次親之譽之。”為政者處無為之事,人民暗受幫助,仍不知道,“功成事遂,百姓皆謂我自然。”,所以依道家的說法,儒家所說的行仁政而得清譽的賢君,還不及無為的為政者。從無為的為政者的角度看,他是“無不為”的,人民則認為他是“無為”的,“無為而無不為”在這就是指“知”和“不知”之分。
此外,儒家主張為君者要以身作則,以自身作榜樣,“......君子有絜矩之道也",也就是“......帥天下以仁,而民從之”,使人民都跟從其道而行,可以做到“上老老,而民興孝。”。道家則相反,主張“不尚賢,使民不爭。”,以不標榜自身的尊大而使人不會去爭鬥,使人能和平相處。
參考書目:大學,論語,道德經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